|
近日,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评奖结果出炉,由尹继红、郭卫东、张启雄、熊正红、梁小恩合著的《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获得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纪实文学)。这也是我市首次获得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对此,编著者表示,江门是著名的侨乡,而华侨抗战的经历更是我们所有人的宝贵财富。将这段尘封的历史挖掘出来,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全面展示五邑华侨抗战故事
72年前,无数五邑华侨投身于抗日战场,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记下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2014年,我市组织尹继红、郭卫东、张启雄、熊正红、梁小恩等,经过大量深入采访和资料查阅,创作出了《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并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
这是江门第一部对五邑华侨的抗战故事进行全面展示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五邑华侨慷慨赴国难”、“司徒美堂先生抗战”、“郑潮炯卖子救国”、“李月美女扮男装从军”、“余志坚血战南洋丛林”、“空军英雄陈瑞钿”等,全方位地记录了当年五邑华侨为支持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而作出的努力与牺牲,事迹慷慨激昂、可歌可泣。
据了解,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每三年举行一届,代表了近年来广东省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的获奖,是我市首次获得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也是江门文学界目前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五名作者纷纷表示,这次获奖是对五邑华侨抗战历史的高度肯定。“这段历史是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因此这个奖是颁给他们的,我们也为这段五邑乡亲所创造的光辉历史感到无比自豪。”编著者之一、开平市作家协会主席梁小恩说。
据了解,抗战期间,许多五邑华侨在美洲、东南亚等地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支持、参与祖国的抗日战争,有的宣传、捐款,有的直接回国参战。“我们想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写给后人看。”编著者之一、市文联主席尹继红说,“《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的出现,弥补了江门这段历史的空白。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江门读者,甚至是全国的读者都认识一个新的抗战群体——华侨”。
历时一年多完成著作
据介绍,由于书中所记述的抗战华侨绝大多数已经去世,《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的创作其实非常艰辛。为了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编著团队通过多渠道广泛搜集资料,然后再筛选、层层考证,拂拭岁月的尘埃,清理历史的积垢。
2014年底,编著团队开始出入五邑地区的博物馆、档案馆、大学研究室、图书馆、书店,甚至到广州、中山等城市查找资料;四处奔波,拜访尚健在的抗战老华侨;在乡间田野走访故人故居;和学者教授研讨,和华侨亲属、英烈后裔、乡邻故旧进行座谈……在此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难题,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查阅了上千万字的文字资料再进行写作,历时一年多才完成著作。“每篇故事写出来后,我们5位作者还会互相看稿、改稿,力求将每篇故事都撰写得鲜活、到位。”编著者之一、江门艺网通主编熊正红告诉记者。
“这本书名叫《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我也在采访过程中奔走了不止1000公里。”编著者之一、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启雄表示,“2015年整个春节假期我都没有休息,一直在为这些故事的写作进行准备”。
弘扬五邑华侨爱国精神
回忆起编著过程,五位编著者都深深被五邑华侨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认为爱国爱乡情怀是华侨精神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种情怀往往只有华侨才能体会,而且特别强烈。“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感慨良多。想不到在那个年代,他们能把国家的利益看得如此之重,敢于舍生取义。”尹继红表示。
在采访过程中,编著团队接触到两位抗战老人——陈俊和李群。“见到他们本人时,这两位老人家都已经八九十岁了。”编著者之一、市文联秘书长郭卫东回忆道,“陈俊老先生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谈起往事思路清晰,状态非常好。他还用英语为我们唱起了《国际歌》。而李群作为一名女子,在抗战期间饱受牢狱之苦,谈起往事时显得十分平和,但在谈到对国家的感情时却激动了起来。”
据介绍,陈俊祖籍台山端芬镇平洲村,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先后参加槟城抗日宣传和马工抗日游击队。李群祖籍广东惠州,出生在新加坡一个华裔富商家庭,却心系祖国,积极参加抗日行动。
编著团队在采访过程中为这些华侨的爱国精神所触动,力图透过笔尖记录并传递他们的精神。“让他们的事迹不随着时间而被人们所遗忘,是我的动力源泉之一。我被华侨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动人故事所打动,在撰写每一篇故事、每一个人物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叫‘中国精神’,并试图以此来写好每一个人物。”张启雄如是说。
文/江门日报见习记者 黎禹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