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9日考察吉林长春市南部新城综合交通枢纽施工现场。该工程涵盖地铁、地下停车库、地下商业步行系统,等等。李克强总理夸赞正在作业的工人们是城市建设的功臣。他说,城市地下建设是外边看不见的“里子”工程,但“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中国网、《吉林日报》4月10日)
4月9日下午,长春市刚下过雨,李克强总理不顾湿滑木板梯的踩行不便,就下到该市南部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地下钢筋施工面进行考察。当得知施工企业联系了重庆一家劳务公司派遣工人后,他说,你们强强联合、相得益彰。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农民工有耐力、有动力,这合成了中国的竞争力。施工企业同重庆一家劳务公司合作,不仅体现在强强联手上,还体现在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比如:为农民工办理工资卡,每月按时发工资。对此,李克强总理大加赞赏,他说,用工量大的企业跟劳动力富余地方的劳务公司合作,这个办法好。农民工不远万里外出打工很不容易,一定要确保他们按时领到工资。
当天,李克强总理还来到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考察。这家老国企改制为股份公司后,现有7500多名工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村。总理特别关心这些农民工是否融入了城市,询问他们的收入怎样?有没有上“五险一金”?生活条件比农村如何?总理还鼓励这些农民工要多学技术,只有技术更高,收入才能更好。在与生产线上的工人聊起创新话题时,李克强总理表示,企业要焕发生机,就需要创新。创新不仅指技术开发创新,工艺创新会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这同样也是创新。他说,我们提倡万众创新,本身就包括工艺创新。一招鲜,吃遍天,这“鲜”便是创新源泉。
总理温暖的话语,让工人们深受鼓舞,“一招鲜”将会唤起人们驰骋在万众创新的宽阔大路上,去追求“吃遍天”的成功。李克强总理如此接地气的考察,如此接地气的夸赞,如此接地气的发声,进一步彰显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宗旨。《吉林日报》在所作出的重头报道里面说,2011年4月8日至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我省,深入企业车间、城市社区、田间地头,就经济运行和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吉林广大干部群众送来亲切问候和美好祝愿。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4年间,2700万吉林人民牢记嘱托,振奋精神,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硕果盈枝。
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黑土地踩下的足迹,都让吉林人记忆犹新,给力于老工业基地、农业大省的振兴,已经是生动的实事。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国务院的重视支持下,吉林发展、民生改善正在大展宏图。在李克强总理考察吉林整整4年的时候,他再一次来到吉林,看现场,搞座谈,做互动,讲创新,言保障,寄希望,给鞭策,时时牵挂,处处关怀,更让吉林人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浑身充满了干劲。
“城市地下建设是外边看不见的‘里子’工程,但‘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这是李克强总理考察吉林最为精彩的语言,其寓意深刻。当然,这也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的一条硬道理,不仅适合吉林,也适合全国各地。只有正确对待和处理“里子”和“面子”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实干兴邦,实现富民强国、复兴民族的中国梦,真正过上好日子。
“出来打工多久了,一天挣多少钱?怎么没带手套?百密防一疏,一定要注意安全。东北天气还有点冷,大家要多准备衣服,多保重身体。”李克强总理的亲切嘱咐,更凸显共和国大家长的拳拳之心。看到农民工李卓兵夫妻二人都在工地劳动,并得知他们的孩子今年考大学,李克强总理更是关怀备至,祝他们的孩子顺利考上大学,早日成才。真乃深深情怀,人民难忘而感动。
我们看到,吉林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正在紧紧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周围,大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和安排部署,在“一带一路”的行进中一展雄姿。李克强总理来了,吉林黑土地顿时沸腾。人民将会铭记这一时刻,以实际行动振兴吉林,目标可期。(薛宝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