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宽原油进口贸易规定后,带动中国独立石油企业一波征人热潮,以更优厚的薪资及福利,向大型国营机构挖角交易员、造市者及风险经理等人才。
今年新流入中国的原油业务就高达5,000万美元/日,为协助处理中国相关业务,国际级的石油企业及大宗商品贸易商,也从中化集团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龙头国企挖人,而抢人才大战才刚要展开。 到今年年底时,中国进口的原油可能有多达两成是由中国独立炼厂加工;中国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6年1-5月,独立炼厂进口量即占整体进口约10%。 中国最大独立炼油商 -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已将在新加坡组建了一支11人的交易团队,来处理这项新业务,其中包括从联合石油及中国海洋石油(中海油)延揽而来的交易及航运经理。
山东东明表示,“我们的原油需求规模达1,000万吨/年(20万桶/日),这样的团队规模远远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人才来负责产品、化学品及市场分析。”
自从中国当局开放独立炼厂取得多达120万桶原油进口日配额之后,也点燃了一场抢人才大战,炼油业者、以及那些些希望向炼厂供油的大型油企及贸易商,都积极投入过去被国企独占的业务。
“我们拥有一个很大的但却缺乏积极性的团队,”一位在国有石油公司供职的资深交易员说道,指出挖角方提供的待遇通常都要好于国企,而较小的公司给出的条件尤其优厚。
“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人才离开国企,因为民营炼厂才刚刚拉开招兵买马的架子,”这位资深交易员称。
消息人士称,大多数被挖走的人都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他们在中化、中海油和中石油等大国企已经积累了经验和技能。
“我们的交易员非常吃香,”一位来自于国有石油交易公司的消息人士说,“多数离开的人员去了经纪公司和几大行业巨头,因为那边给出的薪资待遇绝对要更好。”
“我们正在寻找那些经过系统性培训,具备良好公关技能,并且了解中国市场运作的人才。”一家全球经纪商驻北京的高管说道。
对国企而言,一些公司很可能失去大约10%的交易人员,这恐怕是不可避免的。迄今为止,影响还不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后到者拿走更多的市场份额,整个局面可能发生改变。
|